俗话说: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三场秋雨要穿棉”。最近,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,并且有不少因为高血压导致中风的病人入住医院。时令已进入霜降节气,昼夜温差甚大,特别是老年人,适应能力差,气温一转变,机体遇寒冷,血管收缩、血压增高,导致血管脆裂。因此,这个季节是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心肌梗塞、中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。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,预防高血压的发生,从而抑制由高血压引发的其他诸多疾病。
那么,秋冬季节,我们如何才能预防高血压突发呢?
合理膳食
改善生活习惯,达到均衡饮食。首先要控制食盐的摄入,人体每天食盐的需要量在6克左右,如果能有效控制食盐量,可使收缩压下降2~8毫米汞柱。其次,主餐除食用米、面外,还可加食豆类、小米、玉米等杂粮,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,如:香蕉、苹果、柑橘等,常吃些香菇、木耳、黑芝麻、鱼虾、牛奶、大蒜等。此外,适当食入些动物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,可起到预防高血压脑卒中的作用。第三,要少吃动物油、动物内脏以及肥肉等,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,从而避免血管硬化。第四,饮食不可过饱,过饱可引起上腹饱胀,挤压心肺,大量血液集中胃肠,使心脑一时缺血,导致心肌梗塞、脑梗塞。
注意药物治疗
降压药物种类繁多,不同人群选择的药品应有所不同。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定时服用降压药,遇病情变化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以调整。绝对不可以自行加减降压药的药量或停药,以免引起血压反跳现象。忌临睡前服降压药,因为从生理上讲,一般夜间血压本来就会下降,如再服降压药就会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,容易诱发脑梗塞或心肌梗塞等。
加强自我保健
定期测量血压,每周至少两次,条件允许,可自备血压计,并学会自测血压。不要因为自身感觉不到不舒服而不测血压,不服药。血压随季节、昼夜、情绪等各方面的因素会有较大的波动,自己要学会识别血压升高的先兆,如出现头晕、头痛、眼花、心悸、恶心呕吐以及偏瘫、失语、意识障碍、呼吸困难、肢体乏力等情况,要立即静卧,及时就近求医。如病情危重,务必要求救“120”急救中心。忌过度劳累,或者猛然攒劲去搬力所不能及的重物,这样容易引发脑出血、心肌梗塞等。治疗高血压应坚持“四心”,即信心、决心、恒心、耐心,远离急躁的工作、生活环境,操持心情舒畅。
戒烟限酒
研究证明,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~20次/分,收缩压增加10~25mmhg。烟内含有尼古丁(烟碱)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,使心率加快,导致小动脉收缩,血压升高。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,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。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,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,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。吸烟还可降低血液的含氧量,使动脉内膜缺氧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。因此,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减少高血压病的罹患率,有高血压的人则更应戒烟,以免高血压进一步加剧。
时下有不少各种各样的报告,有建议饮少量酒利于血管软化,有则说饮酒对高血压病人有害而无一利,饮酒的利弊医学界仍尚存争议。最近有研究表明,一直有饮酒习惯的人可以延续此习惯适量饮酒,但是向来不饮酒的人不提倡饮少量酒以此来当作生活保健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大量饮酒肯定有害,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,加重高血压。
注重心理调适
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,性情要开朗,并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和突发事件,避免性情急躁、争强好胜,紧张、易怒、情绪不稳等心理状态容易引发高血压病。有道是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”,避免不了不良情绪,那我们就要学会释放情绪,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向朋友、亲人倾吐,或者转移注意力倾注于业余活动,寄情于陶冶情操的伺弄花卉植物、聆听音乐戏曲之中,保持心情舒畅,从而维持血压的稳定。
参加体育锻炼
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,并能增强肌肉、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。运动还能增加食欲,促进肠胃蠕动、预防便秘、改善睡眠。据报道:快步走,每周4天,每次30分钟以上,可使收缩压下降4~9毫米汞柱。运动时可根据个人的爱好与体质,选择不同的项目,如步行、慢跑、太极拳、门球、气功等,运动量不宜太大。即将进入立冬,天气逐渐变冷,所以,锻炼时最好在太阳出来后,气温有些暖和了再进行体育锻炼,避免在冷风口处锻炼,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,应即停止。
最后,还要提醒大家,早晚气温低,尽量避免出门,如必须出门,一定要注意添加衣物,做好保暖工作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