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悦凌自1992年开始在北京工作,见证了北京的快速发展,从跻身公交、地铁,到自驾轿车出行,交通方面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现在北京一天基本上只能办一件事,效率极其低下。由于近年来堵车日益严重,笔者不幸患上了“堵车烦躁症”。临床表现为:一是不敢在北京开车出门,总是担心被无休止地堵塞到某一个地方;二是路上看到不按交规开车的司机,怒火油然而生;三是希望夜行昼伏,改变生活习惯;四是不敢停车,外出办事,一天仅交停车费高达上百元
不少司机表示自己在开车时经常因为堵车、超车、遇到新手、后面车辆无故鸣笛、行人违章等情况,便感到特别烦躁,也因此经常骂人。受养车费用高、交通拥堵等压力影响,自认为修养不错的人,竟然变得与市侩泼皮一样。后来到医院看大夫,大夫说这是个新病种,现在北京的司机至少四成以上都认为自己因为驾车衰老了10岁。心理专家说,“堵车是否会带来烦躁情绪,取决于当时的心理情境。这和出行前司机的心理预期有直接关系。但是,如果遭遇特别长时间的堵车,就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,我们称之为‘习得性无助’”。
人在出行的时候都会自动产生一个所需时间的预期,比如认为最多20分钟路程,结果堵车一个小时还没到,自然会产生急躁心理。特别是在大堵车的时候,看到周围其他人也在急躁,相互感染,急躁情绪就会更加强烈。
尤其是在持续多日的京藏高速大堵车中,一定会有不少司机出现心理问题。这种极端状态下,有的司机会出现“习得性无助”状态,表现为对环境的绝望和放弃所有自我努力。这种“无助感”是由于本人的屡次努力都于事无补,导致产生沮丧和绝望心态。不仅放弃无效的抗争,连可能有效的努力都不再尝试,如果任其发展,这种心态最终的结果就是抑郁症。
无独有偶,4月22日由慈铭体检集团联合中国医师协会、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共同发起的中国首份城市“有车族”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发布,“有车族”中,超八成人患有堵车烦躁症,患颈椎病的超过了四分之一。
|